血液粘度;测试;水平控制
近年来,血液粘度的测试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加广泛,但因为血液流变影响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,国内到今天没统一的水平控制。依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,参考不一样的仪器情况和国内外的有关文献,拟定了血液粘度测试的水平控制。
1 血液粘度计的选择
血液粘度计应使用切变率确定、流场均匀的仪器。在用前,应仔细知道说明书上所注明的仪器的准确率、分辨率、重复性、温度控制、测定时间等主要指标。
准确度:指所测数值与真值(给定)符合的程度。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准,在剪切率200s-1时测定低粘度油(2~3mPa·s),在剪切率1s-1时,测定高粘度油(15~25mPa·s),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,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5%,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3%。
分辨率:在给定条件下,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况下的差异。取压积在40%~50%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,以自己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。在高剪切率200s-1时,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2%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,在低剪切率1s-1时,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1%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。以上测量应各测5次以上,取平均值。
重复性: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。取同一血样,压积在40%~45%范围内,根据仪器操作流程测量10次,在高剪切率200s-1时,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%;低剪切率1s-1时,变异系数应小于5%。
血样用量应依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,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。样品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,同时,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。
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准性,要做好平时维护和按期保养,并做好养护记录。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、分辨率和重复性应按期标定。
2 样品采集
血液样品的采集应维持一致。采血时患者取坐位,清晨空腹安静状况下,采集肘前静脉血。采血时应尽可能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,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,安静约5s后开始采血。最好使7号以上的针头,采血过程中不适合过快。以防止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产生肯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。
3 血样防凝
血液需经抗凝处置后才可以用于测量,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质的影响不可忽略。最好使肝素或EDTA抗凝。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全血用20~30国际单位,EDTA为每毫升全血3.4~4.8mmol/L。抗凝剂一般使用固相或液相抗凝剂。如用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,烘干后用,烘干温度一般低于56℃。采血完毕后,先拿下针头,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,轻轻摇匀,防止剧烈震动导致溶血。同一批实验应使用同一批号同种抗凝剂。
[1][2]下一页